Molecular Plant | 南农袁军等-基于宿主植物根际微生物组与代谢物解析设计高效抗地上昆虫取食的合生元
在自然界中,植物并非被动地承受外界压力,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主动应对环境挑战。近年来,“植物呼救”策略逐渐成为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的热点,即植物在受到胁迫时通过调控根系分泌物招募有益微生物,以增强自身抗逆性。然而,植物如何通过地下根际微生物响应地
在自然界中,植物并非被动地承受外界压力,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主动应对环境挑战。近年来,“植物呼救”策略逐渐成为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的热点,即植物在受到胁迫时通过调控根系分泌物招募有益微生物,以增强自身抗逆性。然而,植物如何通过地下根际微生物响应地
植物会将部分光合作用产物以分泌物的形式释放到根际土壤,用以吸引并调控微生物群落。9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宋春旭副教授课题组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Marnix H. Medema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张福锁 宋春 根际 rhizosmash 张福锁院士 2025-09-27 21:47 2
植物虽然不能 “说话”,却能通过地下一张看不见的 “菌丝网” 互相 “预警”—— 当一株植物遭遇病菌侵袭,它会通过这张网给邻居发送 “抗病信号”,帮对方提前做好防御准备。近日,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 Host & Microbe》(2
该论文题为: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 facilitate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by altering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ssembly(公共菌根网络通过改变根际微生物群
老把式们管这叫“蹲苗”,听着像休息,其实是受困——温度一掉,植物自己也犯懒,代谢的齿轮锈住,不长个也不舒展,跟早高峰地铁里打盹的打工人一个模样。
生命科学Life science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前沿领域,但其深层机制及生态功能尚不明确。根际作为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热点区域,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门户,也是抵御地下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第一道防线。在长期进化与选择压力的驱
小麦作为全球 35% 人口的主粮,贡献了约 20% 的全球热量供应,其产量稳定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提高小麦产量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退化、水污染等生态问题。在人口增长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寻找绿色可持续的增产方案成为农业领域的迫切需求。植物促生根
三七种植的“顽疾”——连作障碍,迎来高效、绿色的生物解决方案!慕恩生物核心产品菌养元®(哈茨木霉TH7),在云南农业大学何澍然团队的最新研究中效果卓著。该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土壤学期刊《Applied Soil Ecology》(IF: 4.8),创新性地将紫苏
铁是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核心元素,但在全球约 30% 的土壤中,铁以难溶的氧化物形式存在(如 Fe₂O₃),导致作物缺铁黄化、减产甚至绝收。例如,华北地区的石灰性土壤中,花生因缺铁每年损失高达 20% 产量。传统补铁方法依赖化学肥料,但成本高、易污染环境,
微生物 microbiology 植物 根际 微生物根际 2025-06-10 17:31 10
卢欢欢在读博士研究生第一作者:卢欢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李琳教授。目前以第一或共一作者身份在Cell Host & Microbe及The Crop journal期刊发表论文2篇。相关论文信息论文原文刊载于Cell Press细胞出版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常因周围植被遮挡光线而触发“避荫反应”(Shade Avoidance Syndrome, SAS)。植物会通过茎秆伸长、叶片变薄等方式争夺光照,但这种“求生模式”会削弱其免疫力,降低作物产量。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提高种植密度成为农业